【
智慧城市网 市场分析】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低空经济”被重磅“点名”。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重点推动的经济增长新引擎,正在开辟一个万亿级的新经济赛道,
无人机、eVTOL、直升机、飞行气球、轻型飞机等已广泛应用为交通、物流、安防等多个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向天空要GDP”已成为行业共识。 然而,伴随着低空经济的高速发展,非法无人机入侵、黑飞、敏感区域监控漏洞等问题,已成为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新挑战。
基于此,低空反制技术作为保障空域安全的重要手段,逐渐纳入国家战略布局,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家安全防范能力,也为低空经济产业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低空与安防:
从“无关痛痒”到“命脉相连”
随着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无人配送等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低空正从传统安防的“边缘地带”跃升为城市安全的“核心战场”。据统计,2023年全球无人机保有量突破3000万架,而中国低空经济规模预计2030年将达2万亿元。然而,低空开放与安全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其一是
黑飞威胁:全国每年查处“黑飞”事件超万起,无人机擅闯机场、军事禁区事件频发;其二是
恐怖渗透:ISIS等极端组织多次利用改装无人机实施侦查、投弹攻击,低成本装备即可突破传统安防体系;其三是
数据入侵:消费级无人机搭载
摄像头、信号中继设备,成为窃取敏感区域地理信息或通信数据的“隐形触手”。
低空已不仅是交通工具的运行空间,更成为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三维渗透通道”。安防体系若忽视低空防御,无异于在数字时代用城墙防御导弹。可以说,当安防行业叠加低空经济,一场重构城市安全体系的革命或在悄然发生,真正实现命脉相连。
低空反制的必要性:
安全与发展的“一体两面”
低空经济的顺利发展离不开空管体系的完善,随着低空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政府机关、军警单位、监狱、机场、电力设施及学校等敏感区域,如何有效管理低空飞行器并防止非法入侵,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国家安全层面,守好“第五疆域”战略防线。低空是陆、海、空、天、网“五维战场”的交汇点。2023年美国《低空安全法案》明确将反无人机技术列为国防优先事项,而我国80%以上的核电站、高铁枢纽、数据中心等关键设施位于低空可覆盖范围内。若缺乏有效反制手段,低空将成为国家安全防线的“阿喀琉斯之踵”。
公共安全层面,致力于破解“立体化城市治理”难题。城市低空场景复杂多样:高层建筑间的无人机碰撞风险、人群密集区的恶意投掷、医院/监狱上空的违禁品运输……传统“以人盯防、以网拦截”的方式难以应对。2023年深圳某小区高空抛物的无人机取证案例表明,低空反制技术已成为破解城市治理痛点的刚需。
经济安全层面,护航万亿级产业健康发展。目前,无人机物流、空中出租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安全可控的低空环境。亚马逊Prime Air因多次无人机坠毁事故被迫推迟商业化进程的教训警示:缺乏反制能力的安全漏洞,足以让一个万亿级市场陷入停滞。
构建“侦-控-防-处”
一体化体系
当前,低空反制技术主要依托雷达传感、射频探测、光电识别及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通过干扰、拦截、精准打击等手段,有效应对违规或潜在威胁的无人机。
技术攻坚:从“单点突破”到“体系作战”,主要是通过智能感知,融合雷达、光电、无线电监测技术,实现“低慢小”目标全时域探测(如相控阵雷达可探测0.01㎡目标);其次是精准处置,分级使用无线电干扰、导航诱骗、激光拦截等手段(如微波武器可在2秒内瘫痪1公里内无人机);再次是AI决策中枢:通过数字孪生构建城市低空攻防推演模型,实现威胁自动评估与最优反制策略生成。
机制创新:打通“管理-技术-法律”闭环。通过推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落地,明确禁飞区电子围栏标准与反制权限;同时加强协同管理,建立公安、空管、应急多部门联动的低空安全指挥平台,破解“九龙治水”困局;还需要加强全民参与,推广无人机实名制+云平台备案,通过“低空安全码”实现“合法飞行畅通无阻,违法黑飞寸步难行”。
众所周知,低空不是战场,而是人类探索智慧城市的“新大陆”。当我们在上海外滩看到无人机编队点亮夜空,在深圳蛇口见证无人机跨海送药,在川西高原用无人机搭建应急通信网络,这些美好场景的实现,都依赖于一套“看不见”的低空安全防护体系。
可以说,筑牢低空防线,不仅关乎当下安全,更决定未来高度。只有构建起技术领先、响应迅速、攻防兼备的低空反制能力,才能让无人机物流配送、空中交通出行、城市立体安防等创新应用真正落地生根,让低空经济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