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智慧城市网>安防展览网>资讯列表>小米摄像头成电商霸主!传统安防品牌如何接招?

小米摄像头成电商霸主!传统安防品牌如何接招?

2025年03月25日 08:38:57 人气: 27442 来源: CPS中安网
  【智慧城市网 企业关注】据洛图科技(RUNTO)数据显示,中国消费级摄像头市场的销量从2020年的4039万台增至2024年的5349万台,连续五年实现正增长。
 
  聚焦来看,2021-2024年,在以京东、阿里、苏宁易购等为代表的传统主流电商平台上,小米已连续4年位居销量、销额双维度下的首位。其中,2024年在线上市场的销量、销额市占率分别为17.5%、18.3%,断层式领先。
 
  在这场消费类安防普惠化浪潮中,小米的战略布局,不仅改变了安防行业固有的格局标签,更让传统安防厂商在电商平台的市场营销面临更多“压力”。
 
  小米摄像头将变“专业”?
 
  消费级摄像头的爆发,本质是安全需求与智能家居的双重催化。疫情催生的“云看护”需求,在近五年间演变为全场景智能生态的入口:独居者依赖远程监控,宝妈们需要哭声监测,养宠家庭关注行为分析......小米正是抓住了这一波需求的浪潮。
 
  小米的摄像头线上销售布局多年,但其野心远不止于摄像头硬件。它能把安防硬件当成获客工具。一台100多元的智能摄像头,用户买回家就会接入米家App,通过米家APP联动智能门锁、传感器等设备,接着还能买小米灯泡、小米扫地机器人、小米电饭锅、小米热水器……提升用户复购率,形成“买摄像头配全套安防”的消费闭环。
 
  摄像头产品可以成为小米生态的"钩子产品"。小米推出多场景产品的行为也加深了大众对其“家庭守卫”“平价化”的品牌印象。如近日315曝光事件一出,不少网友纷纷呼吁小米跨界出有关家庭日常生活的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甚至,在摄像头业务方面,小米已出现了开始向企业级安防渗透,用消费级价格打行业产品市场的趋势。
 
  就在近日,小米联合京东签署三年2000万台销售协议,开发低功耗、免流量产品,当更多枪球联动摄像头、室外球机等产品成功推出,这将标志着小米的战略会从“家庭守卫”向“全场景安防服务商”转型,技术护城河进一步拓宽,这种生态协同效应,将让竞争对手难以复制。
 
  通过绑定京东,充分利用家电下乡"政府补贴+低价策略"组合拳,迅速覆盖C4-C7的市场,形成鲶鱼效应。
 
  特别是京东与小米将共同投入超500万元在营销层面,覆盖线上线下全渠道(如京东平台、线下门店),通过精准营销触达家庭、母婴、商铺等核心群体,将加速下沉市场的渗透,也体现了小米和京东对智能安防市场开拓的信心。
 
  在这种市场渗透进程中,小米战略或将迫使部分固守传统模式的安防厂商面临战略调整压力。
 
  安防品牌在电商上还有机会吗?
 
  近两年来,不少安防厂商亲自下场或号召各地渠道代理下场,纷纷开启线上电商平台的销售,然而,进入线上电商平台也意味着价格变透明化,传统厂商以往依赖的线下分销体系利润空间被压缩,中小品牌生存空间收窄。
 
  尽管如此,随着2025年国补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线上安防产品销售也将迎来一波高潮。那传统安防品牌在电商上该如何差异化破局?或许可以考虑以下方式:
 
  通过电商渠道推出行业定制化套装,如商铺安防+智能巡检方案,避开小米的性价比围剿,抢占差异化市场。
 
  安防需求日益碎片化,传统安防品牌需聚焦垂直场景开发特色产品。如开发支持跌倒监测、哭声识别的母婴专用摄像头;结合政策补贴推出老人看护套装,联动社区医疗服务;契合农村及偏远地区需求,开发太阳能、低功耗、免流量摄像头,以及近期火热的宠物行为分析摄像头等。
 
  联合行业自媒体KOL进行评测、探厂以及直播带货,扩大品牌知名度。
 
  传统安防品牌需打破“卖硬件即终结”的困境,构建开放生态。如与云计算厂商(如阿里云、华为云)合作,提供“摄像头+AI算法+数据存储”打包服务;联合家电、汽车厂商,拓展车载监控、智能家居联动场景等。
 
  结语:
 
  目前小米的电商攻势,将催动着安防电商产品竞争从单一产品性能比拼,转向“技术普惠+生态协同+渠道效率”的综合较量。在电商平台上,消费者能以最高性价比获得了更智能、更互联的安防体验。传统厂商若不能加速智能化转型、构建自有生态护城河,或将持续面临市场份额流失的危机。未来,这场由电商平台引发的行业洗牌,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关键词: 摄像头,安防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afzhan@foxmail.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慧城市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慧城市网,https://www.af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