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网 市场分析】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安防模式中的软硬件、管理、运营等等已难以满足当下市场需求。比如人力成本攀升、高危场景风险难控、24小时值守能力不足等痛点。
所以,为解决这一痛点和难点,市场亟需一款产品或解决方案来替代。目前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5G技术的持续赋能,安防
机器人凭借着功能上的优势脱颖而出,逐步成为现代城市安全体系的核心力量。
而且,在今年的春节晚会上,机器人凭借着优异的表现,吸引着全市场的目光。毕竟安防机器人凭借其自主导航、多模态感知、智能预警等能力,有望重塑
安全防护的底层逻辑和成为企业新增长级。
截止目前,安防机器人这一领域市场现状如何,在大模型技术加持下未来能否迎来黄金发展期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这里简要总结一下!
行业集中度高
在安防机器人这条赛道上,国内安防机器人的发展截止目前只有10年的发展历程。其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主要是核心零部件与技术支持供应商,比如减速器、伺服系统、传感器、控制器等供应商;中游则主要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与系统集成商;下游则是终端应用场景与市场。
根据现有产业生态,国内布局该领域的企业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专业安防机器人企业,二是跨界布局企业。
专业安防机器人企业主要有海康机器人、高新兴机器人、国自机器人、中智卫安、中智科创、云从科技、优必选等企业是安防机器人领域的代表。
其中海康机器人主要提供智能读码器、工业相机等核心部件,赋能物流、制造等领域;高新兴机器人则专注安防机器人研发,产品覆盖巡逻、巡检等场景,技术覆盖广东、浙江等多地市场;国自机器人提供智能巡检机器人解决方案,业务范围涵盖工业、电力、物流等安防相关领域;中智卫安是以智能服务机器人为主,产品包括安防巡检、楼宇监控等机器人;中智科创以自主研发的安防机器人产品与云平台为核心,形成“硬件+软件+服务”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成为国内智能安防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
跨界布局企业上,据公开的资料显示,目前已有部分科技和制造企业通过合作或自主研发切入安防机器人领域。
如海尔集团成立海尔兄弟机器人公司,聚焦医养、家庭场景的安全监控与陪伴服务。2025年3月与星动纪元签署战略合作,将共同推出家庭服务机器人。美的集团2022年完成全面收购库卡机器人,继而切入工业自动化领域,逐步将机器人技术拓展至工业安防场景。
从这些企业动作来看,基本都有个共同的特征,即技术协同性、场景多元化、生态合作模式上等。换言之,该赛道的跨界布局目前仍以技术探索与场景适配为主,规模化落地需进一步验证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在产业规模看,有研究机构预测,2025年国内安防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0%。其中巡检机器人将达220亿元,同比增长19%;巡逻机器人将达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4.6%。同时该机构还提到,由于涉及安防业务的企业不多,故而该赛道行业集中度较高,未来伴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将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其中,即该赛道将呈现持续扩张态势。
迎来黄金发展期?
国内安防机器人经过10年的发展,已有部分企业产品落地应用于园区巡逻、周界安防以及重要场所监控等等。
然据市场反馈来看,当下安防机器人在技术层面上仍存在着各种局限,比如感知与识别能力不足、对一些复杂的环境适应性差、人机交互不自然以及场景泛化能力不足等等。
随着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火爆出圈,上述问题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给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业内人士表示,大模型技术的加持可以为安防机器人带来感知智能化、决策自主化、服务精准化的核心竞争力,叠加政策红利与行业需求,安防机器人业务有望进入高速增长通道,迎来黄金发展周期。
而且,基于大模型的机器人可自主学习场景特征(如工业园区、交通枢纽的巡逻路径),并动态调整巡检策略,降低对预设程序的依赖。例如,在周界安防场景中,机器人通过历史数据训练识别潜在风险模式(如夜间可疑人员聚集),提升复杂环境下的任务适应性。
总的来说,在新兴技术的驱动下,安防机器人在感知、决策、执行、学习等方面都将得到质的飞跃,实现智能化升级。
另外,2025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还首次将 “大模型+垂直场景” 确立为 AI 核心战略方向,
重点推动智能安防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公安部等机构应通过场景征集、试点应用加速安防机器人规模化落地,例如公共安全领域的巡逻、缉私、反恐等场景。
整体来看,在国家政策、市场需求以及技术突破的驱动下,安防机器人业务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预计2025-2027年将成为市场爆发临界点,率先突破细分场景(如工业巡检、社区安防)的企业将占据先发优势。技术可靠性验证、成本控制与标准体系缺失或成为安防机器人规模化落地的关键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