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智慧城市网>安防展览网>资讯列表>从这项《规划》嗅到2025安防掘金新方向

从这项《规划》嗅到2025安防掘金新方向

2025年04月11日 08:36:40 人气: 33277 来源: CPS中安网
  【智慧城市网 市场分析】4月7日,中央、国务院发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内容虽然整体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核心,但细看也有多项任务与安防行业密切相关。
 
  比如,《规划》内容提到,要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农村交通运输网、供水设施、能源体系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健全农村老年人、留守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整体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加强县乡村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体系建设等等。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一规划不仅为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安防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和市场空间。具体看如下介绍!
 
  意义
 
  在该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安防基础设施升级(如智能监控、应急管理平台)、农业现代化数字化改造(如物联网监测、无人化设备)或成为重点,直接激发安防技术在乡村治安、环境监测、供应链追溯等场景的应用需求。
 
  例如,《规划》农业强国建设强调“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安防行业的AI算法、大数据分析、无人化设备等技术优势得以凸显。随着这些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结合,将推动“安防+农业”的跨界创新,形成新的增长极。
 
  另外,《规划》还强调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这意味着安防企业在产品设计上可融入节能环保理念。例如,推广太阳能供电的智能摄像头、开发低功耗环境监测设备、构建农业废弃物处理的智能监管系统等,毕竟这样既符合政策导向,又能降低农村用户的运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总的来说,安防行业可依托政策红利,深度参与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环节,有望拓展“平安乡村”“智慧农业”等增量市场。
 
  布局
 
  安防企业近些年针对乡村市场的布局已有多年的积累,有着天然的优势。如今在《规划》的指引下,市场规模或进一步增长。安防企业或可在这三大领域加速布局,继而提高企业营收。
 
  一是在乡村治理与公共安全,开发适配农村的低成本智能监控系统、应急指挥平台(如太阳能摄像头),承接“平安乡村”建设项目。例如,针对农村治安薄弱环节,开发低成本、易部署的无线监控设备,支持太阳能供电和远程管理,满足偏远地区需求。据公开的资料显示,萤石网络推出的CB2太阳能摄像头,免布线设计,吸附式安装也能满足该领域的需求。
 
  二是在农业产业链安全,可提供农田环境监测、冷链物流追溯、仓储环境管控等物联网解决方案,融入智慧农业链条。细分来看,比如安防企业可在农田领域开发一个套完整的环境监测系统,通过部署土壤墒情、病虫害监测传感器网络,结合AI分析实现精准预警,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例如,瑞仪卡推出的智慧温室大棚环境监测解决方案,正为农业产业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此外,为了提升农业机械化安全水平,实现农机装备智能化升级,安防企业还可以在无人农机、智能灌溉设备的安防配套(如作业监控、碰撞预警)方面加大研发投入。
 
  最后是绿色低碳技术融合上,可大力推广低功耗摄像头、生态循环监测系统,契合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同时,加强与政府、农业科技企业合作,探索“硬件+数据服务+运维”一体化模式,抢占政策驱动下的乡村安防与数字化转型先机。例如中软国际的低碳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刚好满足这一要求。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其主要是通过构建智能化基础设施、引入信息化办公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园区运营成本,节能减耗降低园区碳排放,同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定制性。
 
  结语
 
  整体来看,《规划》的出台,标志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全面加速期。在这一背景下,乡村治理数字化、农业产业链安全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升级等需求有望激增,安防技术或深度融入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场景,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技术支撑。
 
  对安防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需抓住“平安乡村”、农业基础设施安全等政策红利,抢占市场先机;同时以技术融合为核心,布局智慧农业、绿色低碳等前沿方向,构建差异化竞争力。进而推动安防行业从传统场景向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领域深度延伸。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afzhan@foxmail.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慧城市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慧城市网,https://www.af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推荐

更多